根据教育部《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》,结合绥化学院关于专业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,特编制俄语专业学科建设规划。
我院外国语系俄语专业目前具有十三名专任教师,其中教授一人,副教授两人,讲师七人,助教三人,两名博士(含在读),七名硕士(含在读)。本专业有一支朝气蓬勃、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。本专业教师都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,都非常热爱教育事业,在教学及科研上不懈地努力,能够积极为教学及课程改革献力献策。因此,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乐观而光明。
近年来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,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进,最突出的是教学设备的硬件建设,其中包括新建的语言实验室与课件室等。图书资料也有较大的改善,新购图书十多万元,长期订阅多种国内外期刊,与几年前相比,已增加了一倍多。现在系内资料室已有多种俄语语言学、俄语语言文化、俄罗斯文学等方面的图书。
本专业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,转变教育观念,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研究,不断强化实践教学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、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。俄语专业学生四、八级考试过级率逐年提高。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,目前我们在国内外均有实习点,完全能满足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需要。
目前,俄语专业是我院招生和就业形势很好的专业之一。
从师资上来说,目前本专业教师的职称较低,在未来三、四年内本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将更为合理化,将会出现高、中、初级职称合理分布的情况。
目前本专业在网络教学方面还有所欠缺,但这一问题已经得到重视,我们拟在未来三、四年内实现本专业主干课程的网络教学。
认真贯彻“巩固成果、深化改革、提高质量、促进发展”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,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轴心观,进一步解放思、深化改革,坚持规模、结构、质量、效益协调发展,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。
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;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,坚持“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、素质提高”三者协调发展的原则,更新俄语教育观念,改革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;坚持以学生为主体、以教师为主导的“双主”模式;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“二为”方针;注重实事求是,协调结构、质量、效益、规模发展,不断提升俄语专业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,发展本科教育。
改革人才培养模式;转变人才培养规格;调整专业方向。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外语培养模式,采取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科性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方式,培养教育、语言学、外事外贸、旅游、翻译与管理等方面具有熟练俄语能力和相关应用知识能力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、复合型俄语人才,发展本科教育。
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以专业建设为重点,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,以“厚基础、宽口径、高素质、强能力、优个性”为育人原则,培养应用型俄语专门人才,发展本科教育,努力在教学质量、科学研究、管理水平、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达到省内外同类院校俄语专业办学水平。
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,了解高等教育、专业建设、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业务理论知识,统一认识,把握俄语专业的发展趋势,与时俱进,开拓创新,增强发展与改革意识,努力做好本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。建立“民主、公平、公正、透明”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,真正做到竞聘上岗,能上能下,优胜劣汰,打破“铁饭碗”和“大锅饭”,强化工作业绩,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局面,形成“讲正气、讲奉献、求真务实、团结协作”的良好工作氛围。
建立科学的俄语专业评估制度,完善相关措施。做好本专业的评估工作,树立和强化俄语专业办学质量与水平的优胜劣汰意识,加强本专业的办学质量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,努力实现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和良性发展。
凝练学科方向和建构学科队伍。尽快明确教师的学科方向,做好教师的学科归队工作,使教师人人都有研究方向,个个都有学科归宿,同时,采取内部提高和对外引进的方法,加大培养学科带头人、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力度。搞好校级“精品课程”建设工程和教材建设工程,建立教材库,采用教育部推荐教材,鼓励教师自编教材。
遵循“稳定、提高、引进”原则,重视和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。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。现有的教师,特别是高学历、高职称的教师是俄语专业发展主要人力资源。积极创造条件,提供较好的工作、生活和科研环境,做到“感情留人,事业留人”。提升现有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实力。要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,让教师到国内学校攻读更高学位;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大学生做访问学者;同时,根据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,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有关院校进行课程进修。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,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,积极引进“双高型”教师。
制订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,完善教学体制,规范教学制度。加强教材库的建设工作,方便教师研究教材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。加强科研工作。加强专业图书/电子资源建设,建立内部局域网,方便教师共享教学科研资源,为师生进行信息交流、情感沟通提供更为方便的平台。